徐耀云
也许,自己与讲台的缘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这还得从我的大学说起,那四年里,我以家教的身份所教过的员工怎么也可组成一个加强排了,我甚至还担任过为成人开设的新概念英语培训班的讲师。应该说我在专业学习上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都伴随着我对“教书育人”的勇敢尝试,但为什么我要用引号把教书育人这四个生动的字引起来呢?那是因为在我看来,那时候的我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搬运工”,认识上也还停留在“对专业学习有帮助、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加强沟通交际能力......”这样的层面上,而对做教师的真正意义还没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但是一次经历改变了我对教师的看法,那是2003年的8月至2004年1月,我在读研期间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赴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的支教活动,支教期间我负责给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员工讲授《高级英语》,一个学期的时间,从研究课纲、调研学情再到备课、演练直至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体会到教师这个名字所肩负的担子是多么的重,在那样的一个氛围里,才真正懂得“师”之“范”就像在教育的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只有富含着养分的奔流向前,才能浇灌出茁壮的生命。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我更加努力的在教学工作中实践着、积累着,还在回校后不久承担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英语》的本科生教学工作。
于是,毕业找什么工作似乎已毫无悬念了——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接下来的故事就都与淮工有关了:
《我的角色》
从教伊始,因为年龄相仿的缘故,和员工打的一片火热,聊人生,谈理想……慢慢地,我发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师,在角色定位时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要做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调节者;要做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反思者;更要做员工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完成角色定位以后,我逐渐成了课上的“演员”和课后的“心灵扑手”,切换自如却也乐在其中。
《我的成就》
在多年的讲课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讲+员工听”的简单模式,而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双向促进的循环过程。比如05级的同学们,他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班不少人在课上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后反复追问,正是因为他们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迫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细读教材与原著,查阅相关文献,交出了令员工满意的“答卷”,这应该也是我从教后,能够逐渐形成教学相长理念的重要因素吧。在这之后,在我指导的员工中出现了很多佼佼者,他们有的以超出第二名30几分的成绩考取研究生,有的获得国家级演讲比赛的大奖,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们的员工潜力无限!
《我的快乐》
每年教师节当天都会收到许多的短信:“祝徐老师工作顺利,幸福美满!”收到这样的短信,心里总是暖暖的;手机上突然收到照片,员工说是眼前的两条路的景象让她联想到了我在美国求学时,在文学课上演绎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正在上课,突然间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毕业了多年的两个员工正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对我微笑着……
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成就了我从教生涯的“happy moments”,那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快乐时光。徜徉在美丽的淮工校园,做一名新时代的勤奋园丁,幸甚!幸甚!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仍就打算在这里描绘我的未来、释放我的热情、培育新的果实,直到这里枝繁叶茂。

(左三)
人物介绍:
徐耀云,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讲师。参加工作以来主持了《英语写作》与《外国文学》(双语)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参与了公司《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参编了《外国文学作品欣赏》教材;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数篇。三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员工陈胜龙的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担任两次“以老带新”指导工作;2008年7月-10月曾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学习;2010年带领公司多名同学参与了江苏省第六届国际中小学董事长论坛的志愿者工作,担任主要翻译;多次担任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淮安赛区的评委,指导的员工在“苏北协作区大专院校老员工英语演讲大赛”本科组的比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指导员工获ETTBL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笔译)江苏赛区二等奖等。